?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羅亞瑩 涂碧霞)謊稱有人脈可以介紹上市公司大單,一人分飾多角騙取被害企業(yè)信任,甚至還偽造工牌、安排同事假冒上市公司高管登門考察,先后詐騙被害企業(yè)6萬余元,近日,寧鄉(xiāng)市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對王某提起公訴。
銘星公司的劉總最近可謂人逢喜事精神爽,這不,對口業(yè)務公司的熟人王某剛向他提出一個合作計劃,稱自己手上有業(yè)內(nèi)鼎鼎有名的上市公司廣耀集團的關系,可以從中牽線搭橋,為銘星公司爭取到廣耀集團的業(yè)務訂單。劉總一琢磨,銘星公司現(xiàn)在正處在經(jīng)營瓶頸期,拿下這樣一筆大訂單,正好幫公司渡過難關,還能順勢拓展公司業(yè)務,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!便馬上答應下來。
此后,王某相繼將廣耀集團的采購總監(jiān)、成本采購、副總的微信推給了劉總,自己也常常出入銘星公司,以滿足廣耀集團的訂單需求為名,指導銘星公司的生產(chǎn)線改造。三個月后,項目正式進入審核流程,廣耀集團方面派出了一支十余人的審核組來到銘星公司現(xiàn)場考察,王某告訴劉總,這次初審之后,還得經(jīng)過復審等多道程序。為使項目最終能夠順利落地,期間劉總等人多次投入資金或購買禮品交予王某用于“打點關系”。
苦苦等待兩個多月后,銘星公司遲遲沒有等來復審的消息,在劉總的一再追問下,王某仍以各種理由搪塞,按捺不住的劉總來到廣耀集團進行核實,才發(fā)現(xiàn)上門考察的“審核組”根本不是廣耀集團的職員,所謂的“訂單”“合作”更完全是子虛烏有,一切都是王某精心炮制的一場騙局。
原來,2023年7月以來,王某了解到銘星公司極需拓展業(yè)務解決經(jīng)營困境,雖明知自己沒有能力介紹業(yè)務,但出于貪圖名利目的,仍向銘星公司的劉總吹噓自己有上市公司廣耀集團的關系,能為銘星公司獲得業(yè)務訂單。為騙取信任,王某操作多個微信小號分飾廣耀集團的采購總監(jiān)“tony”、成本采購、集團副總等人與劉總溝通,誘使劉總一步步入局。
2023年9月,王某先安排同事寧某(另案處理)冒充采購總監(jiān)“tony”一起到銘星公司考察。同年10月,王某再次組織同事馬某良、歐某、徐某等13人(另案處理),佩戴王某私下制作的廣耀集團胸牌,冒充廣耀集團審核組來銘星公司上門考察。為確保做戲做全套,出發(fā)前“審核組”還特意在廣耀集團大門前進行拍照打卡。經(jīng)查實,銘星公司因受王某的欺騙而產(chǎn)生的資金或禮品投入共計62260元。
2024年5月7日,該案開庭審理,考慮到王某系主動投案,到案后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,積極賠償被害公司損失并取得諒解,寧鄉(xiāng)市人民法院采納了檢察機關的定罪量刑建議,最終王某以犯詐騙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3個月,宣告緩刑1年6個月,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(已繳納)。(文中公司名稱均為化名)
檢察官提醒:廣大企業(yè)在進行商業(yè)合作前,切勿輕信所謂“熟人關系”,一定要多渠道核實合作方的身份,確認工程或項目的真實性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被騙,注意保留證據(jù),及時報警處理。
組稿:李翔
責編:李翔
一審:李翔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