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土日長,懷鄉(xiāng)愈深。
位于永州市零陵區(qū)富家橋鎮(zhèn)的家鄉(xiāng)有個因傳說而得的名字——仙神溝村,全村近三千人,五成以上姓楊,我亦如此。
做為土生土長的仙神溝村人,腦海里的往昔記憶諸多,水井、古樹、石板路、老房子……最難以忘懷的卻是幼時家門口的那條小溝。
傳說小溝是仙人踩出來的,只因溝兩旁排列著美觀的小石頭,部分石頭上面留有“仙人的腳印”。仙神溝村地勢高于賢水河,卻又離河太遠,全村幾百畝稻田僅靠兩個水庫灌溉,這條串通全村的小溝與兩個水庫共同完成灌溉幾百畝稻田的使命,自此居功甚偉。
小溝旁,樹木郁郁蔥蔥,其中幾顆白楊樹格外吸人眼球。每當春筍來際,如油的春雨裹挾著春風,令村莊披上綠意;而細雨霏霏時,溪水波光粼粼,仿佛一層薄紗覆蓋其間,輕盈而隱約,讓人浮想聯(lián)翩;再至夏季,蛙鳴蟲叫,此起彼伏,加上蜻蜓翻飛,小溝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舞臺,上演著一場氣勢恢宏的交響樂。
一年之計在于春,一年好景看春耕。春分剛過,氣溫回升,正是春耕備耕好時節(jié)。這時候,鄉(xiāng)親們會將犁耙等農(nóng)具拿到溝里浸泡,讓那些沉睡了一個冬季的農(nóng)具提神聚氣征戰(zhàn)春耕。而男人們犁田耙田歸來,也打著赤腳扛著犁耙,一步一個腳印地來到小溝,清洗掉身上和農(nóng)具上的泥巴,人也變得精神爽快。
功勞甚大的除溝之外,還有與溝相伴的兩口古井,一口飲用,一口洗菜,日出月白,默默滋養(yǎng)著村民。老人們說,這兩口位于村莊中心的古井,以前的水更清、更甜,恰像一把馬勺,所以被稱為“馬勺井”。馬勺堅忍不拔,一如老人們對子孫后代有吃苦耐勞精神的期許。
兒時在村小讀書,學校就在小溝旁,離水庫不遠,順著小溝200米左右便至水庫。小學僅有五個班,五名本村的民辦教師在此授課,其中,尤數(shù)我班的班主任嚴肅而詼諧,有著獨特的教育方法。跟其他學校一樣,夏季防溺水教育是必不可少的,但頑劣的鄉(xiāng)野小孩偶爾便會沖破大人設下的警戒線。
記憶里的夏天,正在村小讀書的我,和幾個發(fā)小偷偷溜到水庫洗澡。幼時的小孩沒有皮帶,腰間扎的都是褲頭帶。泡在水里享受愉悅的我們忘了上課時間,被悄悄尋來的班主任拿走了褲頭帶。等幾個小孩兒上岸后,只得雙手提起褲子走進教室。班主任見了,并不責罵,只是叫我們提起褲子上課。那份狼狽與羞愧,在我們心里拓下印記,難以忘懷。
與我們爭著下水洗澡的,還有村里的耕牛。村里水牛多,炎炎夏日,水牛最愛泡在水里。牛洗澡時,往往悠閑散淡,無憂無慮。一些小牛下水,頑皮時相互追趕,在水面犁出一道道水波,蕩漾開來,煞是好看。更有雨前低飛的蜻蜓,在水面繞來繞去,逗得孩子們找來竹條隨手亂打,被打中的蜻蜓跌入水中,成為魚兒的美食。
秋天來臨,白楊樹的樹葉由深綠色逐漸轉(zhuǎn)變?yōu)榈S色,暮秋風起,幾片落葉被秋風吹起,飄飄蕩蕩,落在小溝里,仿佛在給漣漪貼上標簽。
寒冬到來,門前小溝變得有些沉默,光禿禿的白楊樹如同玉樹,展示出雕塑般的風采。而小溝的邊緣有時候會結(jié)成薄冰,孩子們喜歡將小石子砸向冰層,聽那一聲聲脆響……
很多時候,每當夜深人靜,我都能聽見內(nèi)心的吟唱,書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憂樂每相親。于我而言,故鄉(xiāng)就是人生底牌,無論漂泊多久、多遠,我都走不出我的故鄉(xiāng)。
作者:湖南法治報永州站站長 楊友林
責編:左爽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